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打开乡村振兴“解题”新思路

本报记者 马逢萃

在一派繁忙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旁,滇中新区的乡村图景正在重塑。如何把握机场改扩建后即将到来的客流红利?不起眼的蔬菜分拣怎样“分”出百万元集体经济?蓝莓如何扎根乡土、吸引更多人走进社区?

7月9日,记者跟随滇中新区调研组走进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现场,捕捉到的不只是乡村的全新变化与居民们劳作的汗水,更有观念碰撞激荡出的乡村振兴新思路。

严家庄的提升之问:

资金先投哪里最能撬动信心

“我们要抓住这个窗口期,想办法打造吸引客流的全新小景致。”长水街道花箐社区党总支书记薛贵宝站在严家庄居民小组客堂前,向大家介绍农特产品展销基地建设项目,“利用旧客堂,尽量节约经费。改造完成后,基地具备农特产品保鲜、展销、集散、深加工体验、餐厅等功能,为辖区乡村振兴、农特产品展示提供窗口,助力严家庄旅居产业发展。”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严家庄除16家民宿以外,另有多家民居已出租。“机场改扩建完成后的客流可以预见。社区干部、严家庄居民、民宿从业者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尽最大努力做好准备,用更多惊喜吸引客人、留住客人。”薛贵宝说。

“这个位置可以看飞机起落,喝杯咖啡,特色就有了!”滇中新区调研组成员认真观察环境,建议能否把平顶小阳台做成咖啡馆,给来住宿和旅居的客人提供“赏飞机”绝佳视角。同时,提出尽量拓展客源:“在常住的旅居客人方面下功夫。如果来避暑一两个月,客人们更能充分感受旅居云南的魅力,严家庄也会有更稳定的客源。”

仔细看过客堂改造和道路提升设计效果图后,调研组对如何提升严家庄民宿业发展质量深入讨论,并抛出一个关键问题:“钱还是要用在刀刃上。现阶段,是把钱先投给民宿主理人改造单体,还是集中力量把路修得更顺畅,把公共环境整体提上来,哪个更能撬动市场信心?”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水面。

“点到了要害!”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项目负责人王亚楠对此深有感触,“单体民宿再漂亮,如果周边环境差,客人体验也会打折。整体环境提升了,才是给所有民宿主最大的支持。”大家进一步深化细节:优先保障村内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关键节点打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老房子的改造坚持“保留原有特色,干净整洁”原则——加固夯土墙、修复老木梁,内部功能升级,屋顶规划观景平台。“微改造、精提升,核心是留住乡愁韵味,提升整体舒适度。”王亚楠说。

薛贵宝的“算盘”打得更响了:“先把村子整体环境这个‘面子’做靓,让还在观望的投资人看到希望,增强他们投资严家庄的信心,也为将来承接客流红利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之问,让严家庄的振兴路径更加清晰。

沙井蔬菜分拣的“合作新解”:

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获益

走进大板桥街道沙井社区新建成的蔬菜分拣中心,村民正麻利地分拣生姜。刚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运来的小黄姜被堆放进场地,经人工筛选将质量不好的剔除,再根据不同纸箱规格分装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大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博介绍:“计件规格不同,每分拣1件村民能赚到0.3至0.7元不等。动作慢的分拣员1天也能赚100多元,熟练工日收入在200元到500元不等。”4个社区合作社根据计件总量收取场地和服务费用,“保守估计,每年约有三四十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据了解,仅沙井社区的蔬菜年交易量约3万吨,“只要导入其中的1万吨到分拣中心进行交易,预期年增收约100万元。”张博补充。

目前,分拣中心一期建设内容已完成并投入运营,张博既欣慰又倍感压力:集体经济要做大做强,后续的冷库建设、市场拓展都需要大笔资金。调研组提出一个探索方向,“可以考虑和新区有实力的国企合作,国企注资入股,解决资金难题。关键是要在合作机制上大胆创新,比如在收益分成上,设计得向村集体和老百姓多倾斜一些,确保发展的红利真正落到社区居民口袋里。”

这个“合作新解”,让沙井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金感到兴奋,“过去我们也有顾虑,怕合作方分走太多利润。合作的核心是互利共赢,能确保集体经济和村民得大头,我们当然愿意。”“集体经济初步具备‘造血功能’,三期建设也考虑进行电商直播和农业技能培训的业务拓展。”张博说。

随后,调研组仔细察看分拣中心工作细节,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就工作环境和周边服务改善进行交流:能否利用废弃学校桌椅等资源改造或制作合适的工作台,改善大家的劳动环境;能否引入简易输送带等工具提升效率;要不要设立合理的强制休息时间,如每2小时休息15分钟,让工作更舒适、人性化;为运送蔬菜的卡车司机提供餐饮服务也是当务之急……

“赚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还是要有健康持久的发展思路。更要强化组织引领,及时发现、培养有能力的年轻人,如电商、直播人才,储备后备力量,为未来发展聚力。”这是滇中新区调研组在项目建设现场达成的共识:所有项目运营、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幸福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获益。

小哨蓝莓的可持续发展:

农旅融合如何与生态共赢

在小哨街道中对龙社区绿意盎然的蓝莓大棚里,壮实的种苗预示着丰收。云南博之欣生态农业果蔬实践成果推广基地负责人王东琼畅想着今年12月蓝莓丰收的景象。“这是来自西班牙的品种,甜度高,果实个大,口感脆。企业选择在这里种蓝莓,是因为小哨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酸性红土,适合蓝莓生长。我们用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肥。”王东琼介绍。

据了解,小哨街道两个社区正在进行保鲜仓储和分拣中心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工厂、种植大棚等。建好后,预计集体经济每年都有不少于10万元的收入。”小哨街道中对龙社区党总支书记杨东福介绍。

“蓝莓产业前景好,农旅结合也是增收的好路子。”调研组详细询问了蓝莓的销售渠道,建议可与建设中的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进行合作。调研组提出:“出口方面他们更有经验。如果产量不多,可考虑拼柜出口。”王东琼对此认同地表示,“我们也有这方面的打算,正在和对方洽谈。”

调研组与社区和企业相关人员继续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融合发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守住这条底线。一定要好好思考,如何在保护好、提升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发展农业旅游,规划设计要先行,要把环保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

在周边道路硬化方面,调研组提出,可研究采用新型红土改良材料改善项目周边通行条件,“看起来像红土,但透水性高,滇池绿道一些特定路段在使用。使用符合相关规定的新材料,可实现下雨不和泥,又不影响土地条件。”

这番关于“发展底线”的提醒,让王东琼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基地未来的任何农旅规划都会将环境影响评估放在首位,如果搞采摘观光,游览路径要精心设计,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铺设。服务设施要力求简约、低碳、环保,风格与乡村自然风貌协调。

调研组强调的“生态底线”思维,为蓝莓基地未来可能的农旅之路划定了清晰的绿色边界。

没有现场拍板,却引发了更深的思考;没有立即执行,却播下了创新的种子。在滇中新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现场调研中提出的这些“金点子”:关于资金优先级的“刀刃”之问、关于合作模式的“让利”新解、关于发展前提的“生态”底线——它们不是命令,而是钥匙,为破解基层发展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空间。

记者看到,这些观念的火花,正在严家庄的环境提升方案、沙井蔬菜分拣的合作洽谈构想、蓝莓基地的农旅规划原则中,悄然融入新的实践。思想的力量,或许正是滇中新区乡村振兴最强劲的隐形引擎。这些源自田间地头、项目一线的“解题”新思路,其后续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持续关注。

  • 新区职业技能培训暨第二期职工夜校举办

  • 深耕教育沃土 绽放文明之花

  • 研究园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等工作

  • 新区召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现场调研推进会

  • 安宁市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 转化前沿技术 破解民航难题

  • 山东大学社会实践项目在新区启动

  • 打开乡村振兴“解题”新思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