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实现“一网统管”,提升了城市综合治理能力;自研大模型“降服”高速公路上的单点暴雨,让汛期出行有了提前预警。8月11日至12日,2025未来交通发展(昆明)论坛在滇中新区举行。当“交通赋能产业·智慧驱动未来”的主题遇上云南独特的高原山地地形与复杂气候,专家和行业从业者热议着智慧交通的发展方向与创新实践,他们谈论的都是安全与治理。
事故路段逼出硬核方案
云南独特的高原山地地形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给智慧交通带来的挑战。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帅展示了G60曲胜高速公路富源弯坡路段,这里存在连续长下坡、路面湿滑、货车占比高及运载风险大等问题,车辆碰撞事故频发。
传统技术难以有效应对这些特殊场景,亟须探索适合高原地区的主动防控技术模式。付帅团队拿出了“高原山地高速公路车路协同主动防控系统”技术成果,在G60曲胜高速公路富源弯坡路段,通过“车-路协同”,构建了预警区、控速区、警戒区、警示区四级应急网络体系,实现信息主动分享和防控联动。通过实际运行数据显示,该系统实战效果不俗,试点路段事故率直降近73%。
解决地面安全只是第一步,在更为广阔的天空和城市空间,另一种“空中视角”正在重塑治理模式。
当无人机织起城市“天网”
在人口超过700万的中大型城市,传统的人工巡检之难,云南省滇中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智事业部副总经理吴斌深有体会。就以城市治理来说,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用工成本高、巡检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处置不及时、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治理的需求。虽然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但各自为政的“散兵游勇”难以支撑现代城市治理。
滇发展集团自主研发的“一网统飞智慧巡检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如同无人机界的“交通指挥中心”,可兼容多品牌无人机统一调度。在可执飞空域,无人机按预设航线自主飞行,AI大模型同步分析实时回传画面,森林火情、道路遗撒、违章建筑等90余种场景识别准确率超95%。
更大的考量在于构建城市数据底座。“通过融合高空高精度航拍与地面实时物联感知数据,未来城市将实现全域状态一图统览。”吴斌描绘的图景中,无人机网络将成为城市治理的“天眼”,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跨越。
无人机编织的“天网”提升了显而易见的效率,而在云南的应用场景实践中,大模型驱动的认知变革正在发生。
大模型“啃下”1000T材料
在DeepSeek等大模型攻城掠地之际,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却选择了一条艰难之路,那就是自研垂直行业大模型。
“通用大模型不会懂云南的汛期单点暴雨对高速公路的致命威胁。”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信息技术分公司大数据事业部部长王杰道出关键痛点。2023年,该院联合长安大学、华为启动“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自研大模型的研发工作。自研大模型旨在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尤其是数据安全和行业适配性方面的挑战。
“自研大模型更懂交通行业,因为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养’出来的。”在王杰看来,“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能够更好地满足我省交通管理、运营、养护等场景的实际需求。为了让它更懂“云南交通”,王杰和团队对大模型进行了多轮训练,将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建设施工、行业论文、书籍、运行监测、养护施工等1000T的材料“喂”给AI,经过验证,“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相比通用大模型,在交通行业知识回答准确率上比通用大模型提升了10%,在交通行业流量预测等任务中提升了20%。
“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已在交通行业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安全及办公板块广泛应用,并发布了近40项运营成果。特别针对云南汛期天气开发了单点暴雨识别系统,并已在云南省高速公路网应用,有效提升汛期单点暴雨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智慧交通枢纽加速成形
技术赋能交通,不仅关乎安全与治理,更关乎效率。
云交科路鸿自助缴费机器人已在云南的高速公路上服役,它具备自动伸缩双工位设计、可视对象自动刷卡、扫码支付等功能,并结合本地车型提升识别准确率。
作为无人车道远程处理中枢的“云坐席系统”,将收费员从岗亭解放至监控室,实现远程值守“一人多岗”,显著提升处置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相比传统模式,以六入六出规模收费站为例,智慧收费站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362万元,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智慧交通带来的效益不止于应用场景下的经济账。
在“2025未来交通发展(昆明)论坛”现场,滇中新区第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35亿元。现场签订了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城市联合体、共建磨憨-磨丁跨国智能网联示范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了云南省智能网联交通国际联合实验室、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等揭牌仪式。
现场,从滇中新区的签约项目可以窥见,未来交通,已成为城市升级、提升交通效能的关键引擎。一个整合了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产业与政策载体和场景应用的智慧交通枢纽,正在滇中新区加速成形,它在为云南智慧交通生态探路,也将为发展智慧交通和未来产业提供着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