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坚守为民初心 建设绿美新城

本报记者 马逢萃

数读新区

2023年6月以来,完成绿地建设55.0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建设12.27公顷,建成42个“口袋公园”、18个绿美社区、2个绿美街区、5条绿美街道、11公里绿道;

今年以来,直管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4%,4个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目前,直管区共有6家省级绿色工厂,其中5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

1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滇中新区这片热土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从2015年到2024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460.68亿元增长到1170.2亿元。

从2015年至今,滇中新区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交通末梢到开放枢纽,从生态留白到绿美新城——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滇中新区10年发展历程,正是这一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的尺度”重塑城市

10年变化触手可感

清晨8时,大板桥地铁站闸门开启。人流顺着灰蓝色护栏有序走向出口,护栏间隙精确控制在0.11米——这是防止儿童头部卡住的安全距离;站外,黛蓝色的公交指示牌清晰标注线路,黑白相间的洗手台旁,早高峰的通勤族正拧开水龙头冲洗汗渍。

“见缝插针不等于将就。长椅距盲道留足空间,路灯避开直射眼睛,垃圾桶高度契合投递曲线——处处方便人,才是城市家具的本质。”滇中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项目负责人说。

2024年4月,《云南滇中新区直管区城市家具设置和管理导则》正式施行。6大系统、21类城市家具首次有了“新区标准”。

银灰主色占比超75%,木棉红点缀色不超5%;树池篦子缝隙≤1.5厘米,防高跟鞋卡入;所有设施不得压占盲道及两侧0.4米人行道……这些看似细微的规定,背后是对市民日常需求的深切关注。

10年间,这类“微尺度管控”已融入滇中新区肌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滇中新区的建设理念悄然跃升。这些城市家具已被运用到10个口袋公园和辖区主要街道,成为这座新城释放善意的无声语言。

“真正的进步不在楼宇摩天,而在母亲推婴儿车不必费力抬车,在通勤族触碰洗手台龙头的安心瞬间。”一位在滇中新区工作了10年的干部坦言。

“城市大管家”项目运营以来,投入10余辆新能源纯电车辆作业,联动智慧城服管家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本同比降低超15%,让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城市服务。

从“保交楼”到“绿美城”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10年发展,民生为基。2024年3月,滇中新区3623套“保交楼”房屋全面交付,成为昆明市首个完成此项任务的区域;78套“保交房”房屋于2025年3月交付,排名全市第一;7660套公租房累计分配5606套,入住率73%。

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安居梦。第一批契税补贴发放191户90.46万元,切实减轻了居民购房负担。

更深刻的变化在生态层面。2023年6月以来,滇中新区深化绿美城市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绿地建设55.0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建设12.27公顷,建成42个“口袋公园”、18个绿美社区、2个绿美街区、5条绿美街道、11公里绿道,栽植乔木13124株,种植灌木地被42.23万平方米,开展“山桂花”“观叶白蜡”试点种植,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滇中新区直管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4%,4个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日常。夷爽门口袋公园里,按摩墙、长椅、花丛构成市民休憩一角;人才活力公园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汗如雨;新宝象河生态廊道日均接待游人超300人次。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滇中新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目前,滇中新区直管区共有6家省级绿色工厂,其中5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

云南创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扎实的环保基础和先进的节能降碳技术,获得I型五星“零碳工厂”证书,成为京东方集团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这些绿色工厂不仅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更用绿色科技带动就业增长和收入提升,让群众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

精彩交通“变形记”

彰显国际交通枢纽动能

10年奋进,滇中新区直管区从昔日“缺铁少路”的交通末梢,到今天“内畅外联”的现代化交通枢纽,10年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交通“变形记”。

10年间,滇中新区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449.5亿元,建成路网项目260个,形成“两横两纵”高速路网和“两横三纵”城市骨干路网。昆明地铁6号线建成投用,安宁桃花村货运站国际陆港与中老铁路接轨,渝昆高铁滇中新区段实现100%供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二个大型高原多跑道运行国际枢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亿人次。

农村交通条件实现根本改善。针对群众反映的出行难问题,编制《新区直管区农村道路硬化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坝新公路、兔张公路、兔白公路等11条道路约64公里的交通安全设施修复,整治消除25条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点61个,完成32.3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解决西冲、一朵云、板桥等10多个社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滇中新区已成为昆明乃至云南立体交通网络最密集、最完备的区域。连接欧亚非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位于此,航空两小时覆盖南亚东南亚地区,沪昆高铁、渝昆高铁、地铁系统接入机场T2航站楼,将实现空铁联运,一站换乘。

智慧交通布局领跑全省。2024年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开放测试道路,覆盖城市主干道、园区、物流枢纽等场景。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上线,集成车辆监管、数据安全、路侧感知系统,具备应急处置功能。无人驾驶快递配送车投入测试,探索商业化应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吸引优航、骏鹰等无人机制造项目落地,建设空天智行科创园、未来交通科学城等产业平台。

滇中新区连续3年举办未来交通发展(昆明)论坛,推动“研发—测试—制造”全链条发展,加速云南未来交通产业集群建设。

每当朝阳升起,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跑道上飞机起降不息,航站楼内旅客往来如织;渝昆高铁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施工人员加速推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上,无人驾驶车辆正在进行测试……这些繁忙景象共同勾勒出滇中新区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生动图景。

10年间,滇中新区以城市家具为笔,以绿美生态为卷,以民生需求为尺,以智慧交通为蓝图——绘就的是一座新城的温度,坚守的是一份为民的初心。

  • 昆明航空职业学院首届新生入学

  • 道畅民心顺 路通百业兴

  • 下好经济发展“一盘棋”全力以赴抓进度保增长

  • 新区领导赴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展跨区域协作调研

  • 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考察团赴新区交流

  • 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 新区召开2026年度预算编制工作会

  • 坚守为民初心 建设绿美新城

  • 安宁两高校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同时揭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