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珺珩
数读新区
直管区448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成投用,7660套公租房已分配5606套。
引入昆一中空港学校、西联依云小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西冲小学改扩建、白汉场小学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新增学位超7500个。
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的教室里,学生们琅琅书声清脆悦耳;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医生根据老人们的体检情况仔细叮嘱饮食注意事项;在口袋公园,孩子们追逐嬉戏……10年来,滇中新区聚焦民生短板,答好民生工作“知行卷”,一张张凝聚着期盼的民生愿景在新区变成了一幕幕充满欢笑的民生实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变成了实打实的“幸福账单”,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区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和温度。
建设治理有力度
路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015年以来,新区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449.5亿元,其中铁路、航空交通投资500.9亿元。嵩昆大道、空港大道、哨关大道等18条道路建成通车,“一港四铁五高速十干道”纵横交错,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初步建立。
新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园林绿化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人均绿地面积逐年增加,口袋公园遍地开花……新区坚持“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绿美城市建设和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截至2025年9月,新区直管区累计完成绿地建设56.2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建设12.27公顷,建成43个口袋公园、18个绿美社区、2个绿美街区、5条绿美街道、11公里绿道,栽植乔木13134株,种植灌木地被42.63万平方米,新区建成区绿地率由2022年的23.8%增长至30.14%,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86.65%;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实施桥下“灰空间”治理,启动垃圾分类和网格化管理等工作,“绿意”新区焕发无限活力。
科技赋能新区城市治理现代化。2024年11月,新区上线“城市大管家”项目,以投入绿色新能源作业车+智慧平台、市政道路管护、创建生活垃圾分类“2+2”示范小区等举措,实现城市服务一键升级。“目前,创新智慧城服管家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进入方案完善阶段,通过指挥协调、视频智能分析、公众服务、智慧市容环卫管理、智慧园林绿化管理、智慧市政公用管理等系统的运行,未来可实现城市治理全过程实时监督、智能分析、精准调度、科学决策,为建设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提供数字动能。”新区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就业教育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落实落细就业政策,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提供优质就业服务,让更多人实现从“外出打工”到“归雁还巢”。
“年轻人眼界宽、思路活、想法多,就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或选择一些报酬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的岗位。针对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的40至55岁的中老年居民,则为他们推荐保洁、保安等工作。”大板桥街道西冲社区党委书记李佳向记者展示一组数据:2021年,社区成立了云南悦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云南速淇商贸服务有限公司,吸纳社区富余劳动力输出到有需求的企业、单位或组织,2个公司每年盈利30万元左右;社区年轻创业者10余人,创业领域涵盖家具服务业、教育培训等行业,每年创造税收超10万元。
此外,近年来,结合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及新区直管区群众对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意愿,直管区3个街道和下辖21个社区共举办技能提升课程22期,课程包括起重装卸操作工(叉车)技能培训、云南特色小吃技能培训等内容,累计有942人参加培训。
圆梦安居关系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新区直管区448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用,7660套公租房已分配5606套。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公租房保障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安置搬迁工作,新区居民的住房状况和居住环境品质明显改善,部分新市民、青年群体的阶段性住房问题也得到改善。
普惠服务暖民心
着眼民之所盼办好教育实事。“现在孩子们能在智能化教室里体验人工智能、劳动技能等课程,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至于未来升学,更不用担心,孩子的目标是昆一中空港学校。”西冲小学一位家长感受颇深地说。
近年来,新区引入昆一中空港学校、西联依云小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西冲小学改扩建、白汉场小学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新增学位超7500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加码。
医疗卫生条件水平持续提高。新区持续推进空港人民医院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为辖区65岁及以上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并为参检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新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本土文化“活”起来,新区魅力“传”出去,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春城有礼”城市礼物设计大赛、葡萄文化节、火把节等一批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品牌正在加速成长为连接城市文化与大众生活的桥梁。严家庄特色民俗给喧闹的城市留下一方宁静,新发村成功纳入昆明市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村,一批具有生态、创意、乡愁印记的旅居场景正在加速成长为连接乡村与都市的纽带。
10年耕耘不辍,新区以实际行动,将“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如今,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变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0年再出发,新区将擘画新卷,建设更优质的教育医疗体系,构建“15分钟社区便利生活圈”,持续擦亮绿美新区品牌,“幸福滇中”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