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13号馆内人声鼎沸。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正在举行。展馆内,传统与时尚交织,创意与产业共舞,来自滇中新区的“老字号”正在用全新的市场理念赋能产品、提升体验。
一针一线织就新传承老手艺拥抱年轻人
“快看,这条大鱼图案的丝巾好特别。”在安宁展位的扎染体验区,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正在交流感受。另一旁,安宁扎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成一边指导参与者体验扎染技法,一边介绍:“这些扎染丝巾,还有狮子、大鱼图案的新品,卖得特别好。”
杨成敏锐地捕捉到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既要设计感强,又要价格亲民。最重要的是要有参与感——亲手制作一件非遗作品,比单纯购买更有意义。”他拿起一件刚刚完成的小动物造型扎染作品说:“这是我们新开发的系列,就是要让传统文化变得活泼有趣。”
隔壁茶香区,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普洱气泡茶”成为博览会新宠。“这是用景迈山普洱茶原料做的气泡茶,零酒精。”工作人员田瑞一边招待试饮客人,一边介绍新产品。“这是我们抖音店铺最受欢迎的爆款,就是要让茶文化变得年轻又时髦。”田瑞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普洱茶行业已近10年,深知行业必须创新,“传统产品不能丢,但更要抓住年轻人需求。为此专门开发了小包装、气泡茶等新产品。”
不远处的嵩明展位,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丽梅的展台前围满了姑娘。生肖刺绣儿童鞋、珠光宝气的胸针、精致的手工车挂、包挂……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更令人惊喜的是,高丽梅还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刺绣,“我们加了亮色珠片,小女孩特别喜欢。不仅搭配汉服,只要有一点中国元素的现代服装都能配。”说话间,两个对设计理念很认同的视频拍摄者也围拢来,与她洽谈合作,希望把非遗体验推荐给更多年轻人。
旧厂区焕发新生机工业遗产迎来文化蜕变
在安宁·昆钢文旅产业展台前,云南华创文旅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代亦男指着视频介绍云南工业文化博览园项目:“我们保留了完整的钢铁厂设备,从原材料到炼铁、炼钢、轧钢,再到物流,全流程设备都得以保存。这里的高炉集群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
代亦男告诉记者,位于安宁市金方街道的老厂区,在2018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12个核心物项被列入遗产名录。“基于这12个核心物项,我们要在1500亩土地上打造云南工业文化博览园。”
如今,这个曾经的钢铁重地正在变身文创孵化基地。火车头广场、高炉遗址公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工业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博园可以举办万人演唱会。”代亦男说。
在滇中新区孵化的文创品牌“春天礼”展台,工作人员杨景茹透露,前不久与邮政的联名活动为“春天礼”南强街店带来了大量曝光,“年轻人喜欢参与感,盖个章、打个卡,店的知名度就传播出去了。”她指着展台上的产品说:“南强街店铺消费者以外地游客为主,他们对云南的文化产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主要做昆明和云南本土的特色文创,避免同质化竞争。”
嵩明滇南百草中医药有限公司的苏年春是第四次参加文博会,他带来的滇南百草膏也已升级到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产品马上就要推出了。”苏年春的产品不仅进了药店,还开了网店,在抖音上销售火爆。
纵观滇中新区展区,从扎染到茶饮,从刺绣到工业遗产,老品牌用创意赋能产业升级。他们不约而同地抓住了年轻人的需求:既要文化底蕴,又要时尚表达;既要产品品质,又要体验乐趣;既要传统韵味,又要现代审美。
正如杨成所说:“能活下来还活得好,靠的就是永远比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市场这块试金石,正在见证滇中新区老品牌的新蜕变。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年轻人心间。
本报记者 马逢萃/文 周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