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新区大板桥街道新发社区新发村的“拾翠山谷”,每一栋老屋都保留着“一颗印”的土墙肌理,却又悄然焕发出新生命——茶香、面香、陶艺、香疗、手作……来自五湖四海的主理人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山林谷地中安放理想。
在老村大树下,名为欢喜院儿的小店铺格外热闹。李强和马梦曦夫妇忙着将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山东大包子端上桌。店铺周边摆满了木桌、竹椅,几位新发村的老人围坐在一起,咬一口皮薄馅大的肉包,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请村里长辈们吃包子宴。”马梦曦一边擦手一边笑着说,“我们是北方人,做面食是本能。”这对来自山东省淄博市的夫妻,曾拥有几家连锁餐饮店,然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城市生活的焦虑感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我们赚钱是为了生活,可为什么反而失去了生活?”李强说。
重新找回生活的夫妇经过4个月的设计与施工,让欢喜院儿成为集中式面点研发、节气饮食体验与社区共食空间于一体的复合型小店。目前,欢喜院儿已在抖音、视频号开通直播账号。“争取上线新产品,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品尝这份来自昆明近郊山谷的手工诚意。”马梦曦说。
当记者问起为何选择留在这里时,几乎所有主理人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安静、自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山东、江西、福建、广东和云南本土的40余位主理人签约入驻“拾翠山谷”,涵盖非遗手作(掐丝珐琅、陶瓷拉坯)、自然教育、身心疗愈、生活方式品牌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由旅居者主导的生活实验,并未引发本地居民的疏离感,反而催生出一种共生关系。
“我带几个包子给开小超市的奶奶吃。”记者看到,有直播间工作人员匆匆跑来买包子,送去给帮忙的村民品尝。
68岁的张大婶正在自家已出租的小院附近等牌友到齐打牌。她指给记者看,“我家院子是那个,租金按年付账。”她丈夫补充:“关键是不用操心修缮。”
目前,已有多名新发村村民参与项目建设,从事绿化养护、保洁、安保等工作。部分年轻人也开始学习直播带货技巧,希望未来能成为“本土推荐官”。而在主理人群体内部,协作也日益紧密。欢喜院儿提供面点、饮品,青云香舍供应伴手礼,景德镇陶坊帮各家制作餐具……一个基于互信与资源共享的微型社群正在形成。
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