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机场东路,柏曼酒店一楼的普洱小黄牛餐厅里,灶火氤氲,香气四溢,餐厅负责人李永光正忙着招呼客人。今年是他在这里扎根的第13个年头,作为最早一批跟随昆明机场搬迁来到滇中新区的创业者,他的个人奋斗史,恰如一部微缩的“新区发展见证录”。
时间回溯到2012年,昆明这座城市的航空心脏从历史悠久的巫家坝转场东北方向的长水,成为众多城乡居民事业与生活的新起点。李永光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当时还略显冷清的机场东路开起第一家店。
“刚来的时候,这边远不如巫家坝热闹,周边很多地方都还是待开发的状态。”10余年光阴,李永光的小店从最初的四五张桌子,发展成为拥有800平方米店面、日均流水数万元的区域“必吃榜”名店。而餐馆所处的滇中新区,也以惊人的速度蜕变。
“变化太大了!”这是李永光最深的感触。“你看现在的滇中新区,道路宽阔,绿化也好,越来越有国际空港都市的气象。”他亲眼见证了一条条新路开通,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酒店、物流、商业配套日益完善,曾经荒凉的城郊,如今已是充满活力的城市新门户。
他的顾客群体也印证着新区的变化:从最初的机场职工和周边居民,到现在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往的商旅人士纷纷登门就餐。他的餐厅,犹如观察滇中新区人流变化的微型“数据中心”。
“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永光坦言,面对发展中的挑战,他关闭了市区分店,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滇中新区老店,更专注于食材品质和服务,主打“经济实惠”和“高性价比”,以适应市场变化。他告诉记者,“餐饮业收缩、扩张很正常,我想要做一家口碑老店。”
这种韧性,也正是滇中新区发展的底色。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成长和中期的波动考验后,整个片区的发展变得更加扎实、更注重内涵。
谈及未来,李永光充满期待地说:“随着地铁、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在滇中新区进一步落地织密,这里的人流量肯定还会再上一个台阶,繁荣是必然的!”
李永光与国家级新区同频共振一起成长,他不仅是滇中新区变迁的见证者,更是积极参与的建设者。
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