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逢萃 文 通讯员 赵理 图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2航站楼北段工地上,总能见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执行经理庞再强。连日来,他和团队成员正为T2航站楼主体结构按计划封顶目标努力拼搏。
“这是今年的施工进度对比公示。”在项目会议室,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图表,标段工程被划分为6个网格区,施工勘察工程桩施工、底板结构施工、隔震层结构施工、结构封顶等重要进展和具体日期呈横纵排列,“既有内控时间,也有公司计划。既要保质量,又要保安全、保工期,还得处理好和其他施工单位的衔接点。”庞再强说。
T2航站楼项目技术难度远超普通建筑工程,庞再强用“高大精尖”来形容它——高技术、大体量、结构精细复杂、工艺尖端。他负责的标段,正处于未来T2航站楼的“咽喉”部位,是连接南北段的关键,从最底层的高铁站换乘到最上层的国际航班出发层,高差超过30米,形成一个立体叠合的交通枢纽空间。“旅客下高铁,可直接换乘城际地铁、公路,也能进入机场出发层,实现高效分流。”庞再强描绘着未来的便捷场景。
为实现这一宏伟设计,工程中运用了许多非常规工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根直径达2.4米、单节重达60吨的巨型花瓣钢柱。“这么大体量的钢柱,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庞再强介绍,像参天巨树树干的钢柱被深埋于混凝土基础中达十余米,外露部分分3段拼接,最终托起巨大的屋盖。“每根钢柱的位置、承重、功能都独一无二,‘一个萝卜一个坑’,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庞再强说,“目前已有5根钢柱进入重要施工阶段。”
此外,深度达20米的基坑、跨度超长的结构、放置机电安装设备和行李传送系统的复杂结构层以及众多专业单位的交叉施工,都让协调管理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就像处在整个战场的中心,前后左右都要衔接好,交通、材料运输都受外围影响很大。”庞再强感叹,作为项目执行经理,他要协调资源、时间、空间和各施工单位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建设。
谈及为何选择这个行业,庞再强的眼神里流露出坚毅自豪。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现在所在的建筑企业,自此与钢筋混凝土结下不解之缘。他坦言,这份选择深受父辈影响,“我父亲是老家农村的‘掌墨师’,是帮乡亲们盖房子的匠人。小时候看他带着人两三个月就能建起一栋民房,特别有成就感。”
对建筑的朴素情感支撑着他走过18年工程生涯:从基层做起,辗转于成都、九寨沟、丽江等地,参与过公共建筑、民用住宅、坡地别墅、机场改扩建等各种项目。2022年,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他被选派至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历练。因表现优异、成绩突出,2024年,他被派到职业生涯“最大的工程”——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
“赋能民航发展,共筑幸福空间”既是企业的宗旨,也是庞再强的职业追求。“确实辛苦,要能吃苦,长期坚守在一线。”他为此深感自豪,“能参与这样重大的工程,看着蓝图变为现实,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庞再强的一天,是无数工程管理者的一天。
清晨6时,他开始梳理一天要处理的事务。7时30分,工人们上工,管理团队也随之忙碌:班前会、现场巡查、协调资源、监督安全与质量……整个项目被划分为6个网格区,责任到人。下午,复盘当天进度。晚上,项目班子和部门员工轮流值班,巡查工地直至22时。每逢重大混凝土浇筑等需要连续作业的重要节点,大家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庞再强平淡地说,“三年、五年都在工地上。两个孩子,他们很多成长的重要时刻我都错过了……”在他身后,塔吊林立,机器轰鸣,35人的管理团队与上千名工人一起将汗水与智慧浇筑进这座未来的“云端枢纽”。
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建设者,更是幸福空间的筑就者,用坚守与匠心谱写云南民航事业和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