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依云小学——

面对面感受榜样力量

李志明向同学们介绍乌铜走银工艺特点。

一块光亮的铜片辅以银丝,如何历经雕琢与时光沉淀,演变为在深沉中银线流转的艺术品?近日,在滇中新区总工会的组织下,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成员、工匠李志明走进小哨街道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演讲活动。

活动当日,李志明将一件件铜器搬进教室,鼎、瓶、罐、文房四宝……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瞬间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目光。

“我的父亲当年历经13次拜师,才终获成功……”“有一次在练习中失误,为了不让铜胎跌落受损,我的双手被烫满水泡……”在孩子们好奇的注视下,李志明讲述了父子俩与这门古老手艺结缘、相伴数十年的故事,其中蕴含了两代人不变的执着与坚守。

“铜和银的熔点温度是多少?为什么融化后的银水可以填入铜胎上雕纹?”互动环节中,李志明的问题一抛出,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他顺势将乌铜走银的核心技艺与“工匠精神”娓娓道来。从雕刻纹样时的心手合一,到银料熔炼填入的火候把握;从日夜打磨的枯燥,到最终见证铜胎变为深沉乌黑、银纹光泽毕现时的激动。一幕幕场景把抽象的“工匠精神”融汇于具体可感的技艺环节与情感瞬间中。

“一名学徒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基本的雕刻?”没等同学们回答,他便认真地解释道:“需要专心致志学习一年才能入门。”李志明以此鼓励同学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亲切的交流与专业的解答,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专注与坚持的可贵。

“这种面对面、手把手的榜样教育,其感染力是任何课本都无法替代的。”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家清在活动现场感慨道,“劳模工匠带来的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源于热爱、成于坚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滇中新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工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引领与职工服务方式的一次积极尝试。“我们将思想引领融入生动的非遗故事,让劳模工匠精神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力量,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意义所在。”

本报记者 周凡 摄影报道

  • 面对面感受榜样力量

  • 数智转型驱动 发展动能强劲

  • 新G320国道完成修复恢复通车

  • 昆明市委宣讲团在新区宣讲

  • 昆明海广兴水果市场主体结构封顶

  • 培育“通道经济” 推进开放合作

  • 让闲置资源变为致富阵地

  • 天府新区加快打造舒适公园城市

  • 复兴社区:探路新区“微旅居”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