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 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

居民观念转变 日子越过越甜

上午8时,天光大亮,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的杨学美骑着电动车赶往滇中新区人才公寓。她今年55岁,每天做两份工作,上午在新区人才公寓做清洁,下午回家略做休息,19时再到顺丰物流园做保洁员。云桥社区像她这样每日外出工作的女性很多。

“我们社区是2000年因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和撒营盘镇搬迁到这里的,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太大了。”云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袁翠芬感叹。她25岁来到社区,如今已在此工作24年,亲历了社区女性从农业种植到跟随产业发展步伐变成上班族的变化历程。

2015年,滇中新区正式成立,随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兴起,云桥社区周边的就业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袁翠芬说:“只要肯吃苦,就能找到工作。”云桥社区建立了“妇女微家”微信群,新区、街道一有招聘信息,立刻分享给群内298名女性成员。从快递分拣员、高速公路保洁员到茶厂包装工……岗位多样,兼顾不同年龄和学历不高的中老年人需求。

48岁的钱绍芬在茶厂包茶叶,每天早出晚归,虽然辛苦,但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而像杨学美那样同时打两份工的,月收入也能达到四五千元。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观念层面。“以前女孩嫁人是头等大事,现在工作是‘必需品’。”袁翠芬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拉萨市从事设计工作,产品、平面、空间等设计都能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教育条件的改善,云桥社区的高学历女性越来越多:有的在首都医科大学、云南大学读研究生,还有的大学毕业后在嵩明县职教新城当教师。“尽管上一代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每家都尽量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像钱绍芬家两个孩子,大儿子大学本科刚毕业,小儿子在读大专。”袁翠芬说,10年前很多老人只会讲彝语,现在都能用汉语交流了,开放的心态让女性们更愿意走出去,也更自信地迎接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2017年,云桥社区通上自来水,结束了“下雨天出水像黄泥汤”的历史;2018年,电网扩容改造,再不用担心随着人口增多电不够用;2025年初,光伏工程进村,村民不仅屋顶不漏雨了,每年还能获得每块光伏板30元的租金收入。

与此同时,云桥社区外来人口从无到有,现已达2200余人,超过本地户籍人口。餐馆、理发店、超市纷纷开业,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过去理发要去二三十公里外,现在在社区就能解决。早点想吃点不一样的,走几步就有餐馆。”袁翠芬说,因为产业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不少社区居民还增加了租金收入。

“女性有了更多工作机会和收入,眼界开阔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袁翠芬说,这是新区发展带来的深刻改变,而云桥女性也为新区的未来不断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马逢萃

  • 增添活力 激发动力 壮大实力

  • 报头

  • “十四五”以来云南7.7亿人次享受医保待遇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巡视整改等工作

  • 新区园区经济:蓄势聚能 提质增效

  • 康乐卫士取得九价HPV疫苗生产许可证

  • 居民观念转变 日子越过越甜

  • 云南出台虚拟电厂建设管理办法

  • 导 读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